当前位置:研修班 >> 新闻动态 >> 国学艺术动态 >> <国学应用>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

全国公开课最新汇总

更多+

商学院课程推荐

更多+

<国学应用>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

  • 发表时间:2013年08月19日
  • 文章来源:互联网
  • 浏览:

21世纪是一个告诉发展的世纪,有一天不学习我们就会被被别人甩在身后,现在的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,我们有时不知去学什么,如何去学,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至关重要的。

      《论语》开篇就说:"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",在这里我们不妨可以先说说我们的伟大先师孔子对"学"的看法。

   首先,我们在当代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什么?现在我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的岗位上,我们所学是生活所学要的技能。我们现在所学的技能和古代的技能相差是相当大的,在古代技能如六艺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六艺。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,像祭祀、朝会、婚、丧等相关的礼仪占了相当重要的部分的。礼操作是需要长期细心的学习的,否则极易失传的。中国古代的很多的礼仪在随着时间的流失已经被人们淡忘了。乐是指乐器的演奏,像弹琴、鼓瑟、击磬都是孔子所娴熟的,礼乐配合,我们不难想象许多礼仪的秩序与美感,影视中那种礼乐结合的场面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很难在看到了。射顾名思义是射箭,既可以强身健体有可保家卫国,暇时也可以通过射箭修身养性,所谓"君子无所争,也必射乎"。 御就是是驾车,也就是使用交通工具,在古代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。书在这里是书法,古时君子对书法是相当重视。数就是计算方法。这些就能可以是古时人在社会中谋职安身,有益无害的。
 
  在学习技能同时,古时人们还要学的就是典籍,所谓典籍就是文字记录,这些典籍凝聚了前人的经和智慧,如四书五经这是古人不学的典籍。
 
  其次,如何学?我们先把前面所说的综合为一句话:"学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后,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印证练习,不是会觉得开心吗?"这正是《学而》篇首句的翻译。"随机体验"是第一步,第二步是"学思并重"。"思"代表主体自觉的统合。所学的知识难免芜杂矛盾,因此必须把握重点,求其"一以贯之"。唯其有"思",故可"温故而知新"(《为政》)。所谓"学贵心悟、守旧无功"正是此意。孔子不但因材施教,并且倡导启发式教学,甚至宣称"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"(《卫灵公》),对我们实为莫大鼓励。
 
  最后,为何学?这个问题指向儒家的定位。答案是"修身"。学习是为了行动,行动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,则出现道德上的善恶问题。修身需先"认识自己",知道心中有个活泼的力量(孟子称之为良知),总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判断下考语,表现为"安或不安","忍或不忍"的状态。同时,需要认识社会上既存的规范,以求行动之内外相洽,内得于己外利于人。学问或知识可以增减,修身或品德则是一生的大事。安立此一重点,孔子的"学"自然回归到成就完美人格或实现理想人生的途径上,展现博雅宏大的气象。
 
  环境艰难时,总要想些办法与出路,长久下来,练就各种本事与能耐,等到有了表现的机会,自然放出异彩,让人欣赏赞叹。根据统计,本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中,有四分之三来自贫困的背景,这似乎印证了孟子所谓"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"云云。
 
  孔子三岁丧父,家道中落,他在幼年时必须替人放牧牛羊、看管仓库,做过不少杂役,也深知民生疾苦。直到十五岁立志向学,人生视野豁然开朗,知识、才能、品德与时俱进,乃成就一位彬彬君子。就知识而言,他几乎无所不学,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五经皆通。就才能而言,则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艺无不娴熟。就品德而言,则日新又新,自强不息,使弟子们心悦诚服。
 
  凡走过的,必留下足迹;凡奋斗的,必经历成长。问题来了。有人以为孔子是"天纵之圣",*着天赋过人而卓尔不群,无所不能。孔子是诚实的,一方面说:"我非生而知之者也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"(《述而》)他努力向古代圣贤学习,逐渐温故知新、融会贯通,才得到眼前的成绩。另一方面,他毫不避讳地说:"吾少也*,故多能鄙事。"(《子罕》)正是因为年幼时,家里穷困,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,孔子必须脚踏实地从基层民众的生活中,走出自己的道路。"凡走过的,必留下足迹;凡奋斗的,必经历成长。"这句现代人的格言,实有普遍的例证可以支持。
 
  到了"三十而立"之后,能否得君行道呢?求人不如求己,孔子从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。他说:"吾不试,故艺。"(《子罕》)意思是:我不曾被国家所用,所以学得一些技艺。学习技艺的目的是谋得一官半职,可以发挥所长,贡献社会人群;现在所谋未遂,所以只好继续培养各种专长,等待时机成熟。
 
  孔子的榜样对我们现代人深具启发性。少年得志,固然令人羡慕,但是正因为得志,也就不再虚心认真去学习新的技术与能力,久而久之,成为官僚层级系统中的一员,无法展现新颖的生命力。反之,不去担心别人对自己疏忽及误解,却只反省自己有无真才实学,就是"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"(《宪问》)。
 
  即使后来功成名就,孔子也不忘记少年时代的艰苦奋斗,并且丝毫不觉得难堪,这又表现了不忘本的精神。我们也许无法选择命运,却可以选择自己对命运的态度,积极改善自我的条件,最后水到渠成。孔子的例子,正是青少年可以效法的。
 
 
 
 
 

更多有关国学艺术文化的文章请观注: http://www.chinalearning.cn/yanxiuban/list_40.html

 

快速查询报考条件
您的姓名: 电话: 学历: 职务: